2024年2月29日 星期四

林知義〈悼亡友杜逢時氏〉詩



 

林知義〈悼亡友杜逢時氏〉詩

 

兩家交際本承先,廿五年來聲氣聯。

從此知音無有爾,每持墨筆輒淒然。

絕人長往意何居,觀海登山約已虛。

系統書如修纂畢,他時填寫託誰歟。

腦病不應書卷擾,記曾有語覺予迷。

如何一疾君難起,豈是自防術轉低。

人情未必薄如紙,爾乃清風兩袖垂。

倘有代籌身後事,九原隱鑒莫推辭。

親恩既報君無憾,子女長遺事可傷。

多少國黌彬濟士,一時涕淚灑新莊。

自從君赴修文去,我亦維摩病且危。

回顧孩提耆老在,塵情雖擾敢輕離。

 

    此詩收於《臺灣日日新報》,「詞林」欄,1913729日,第三版。

 

林知義1874-1937),字問漁,幼名義津,號寒泊,別號遂園未叟。臺灣新竹人,為林占梅之姪子。1891(光緒十七)年儒學秀才,新竹知縣范克承考評試卷時,選為楷法第一。 

*********

林知義,字問漁,幼名義津,號寒柏,別號遂園未叟。同治十三年(1874)出生於竹塹西門。光緒十七年(1891),以「幼童」身份取進儒學,新竹知縣范克承考評試卷時,選為楷法第一。巡撫劉銘傳將其撥入台北府學,知義身材不高,又為幼童進學,時人稱為「囝仔秀才」。明治二十九年(1896)元旦,北部義軍首領陳秋菊及新竹義兵領袖胡嘉猷率眾進攻台北,林知義量度形勢,決心以安定地方為重,協助保良局維持秩序,新莊,山腳以外數十街庄,大致獲得平靜,事後致力於地方公共事務,協助土地調查等,深受日人禮遇攏絡。明治三十三年(1900)授配紳章,推薦為揚文會台北支部會員,隨後推舉為義勇艦隊台北支部委員,農會特別委員兼農會幹事,公共埤圳組合會議員,並獲得參觀東京勸業博覽會,列席台灣縱貫鐵道全線通車典禮之優遇。明治四十年(1906)受命為五股坑區庄長,次年為五股坑區長,大正年間任命為林野整理委員,五股庄長,兼任台北第三高女及台北商工學校習字科教師,總督府史料編纂顧問等職。1937年卒。

 

本人物內容參考自新竹市文化局,業務項目:人物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