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臺灣文學的一些問題





      臺灣文學的一些問題

                             陳垣三

  423日,U C Santa Barbara 杜國清教授,在大洛杉磯臺灣會館演講,以〈臺灣文學在臺灣發展的近況〉為題,概述臺灣各大學臺灣文學系、所,以及研究中心設立的情形,也談到師資的問題。他發現很多教授是由中國文學系改行的,不過這種情況也說明一個事實,臺灣文學的研究已經漸漸成為學術上熱門課題,要走回頭路,似乎不太可能。
  站在臺美人的立場,臺灣文學的研究能夠成為一門顯學,固然令人興奮,不過問題來了,什麼是臺灣文學?筆者把當天與會的聽眾所提的問題,和杜教授的回答,記錄下來,以供關心臺灣文學的人作為參考。

一、臺灣文學的界定:

1. 影響論:

  這個問題的緣起,是因為杜教授談到政治大學陳芳明教授的主張,認為如果要界定一個作家,能不能納入臺灣文學研究的範疇,不能光看他是不是臺灣人,還要看他的作品對臺灣作家的影響。這種看法,在臺灣已經有過爭論,但杜教授並未詳述,僅提出張愛玲做為例子。張愛玲確實對臺灣作家影響很大,那她算不算臺灣作家?
  持相反意見的人說,影響臺灣文學的外國作家何止張愛玲一個人,例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論﹝Iceberg Principle﹞就對鄭清文的寫作影響很大,那麼海明威也算臺灣作家啦?

2. 文本論:

  顯然杜教授傾向文本論這個論點,他認為,要看一個作家算不算臺灣作家,要看他的作品是不是描述臺灣本地的人物、風光,以及生活習慣等等,換句話說,要有臺灣人的心,例如西川滿就應該算是臺灣作家。
  然而以作品的內容來評定作家的歸屬,其實也有其困難之處。筆者立刻想到一大堆作家,例如梁實秋、蘇雪林、王藍、陳紀瀅等等,也許這些作家並不在乎他們是否被歸入臺灣作家,但林海音可就很在乎,可是她最受文壇稱讚的《城南舊事》,寫的卻是小時候她在北京的生活故事。
  另外筆者也想到外國文學史裡,有很多作家不能以這種觀點來做為取捨的標準。例如海明威的《戰地鐘聲》、《戰地春夢》、《旭日初昇》、《老人與海》、《非洲青山》等作品寫的都不是美國的事情,但他是美國作家。又例如洛蒂(PIERRE Loti)寫的《冰島漁夫》、《菊子夫人》也都不是法國的事情,可是他在法國文學史上,卻佔有一席之地。這一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後來杜教授又提出一個變通的看法,尺度放寬一點,讓他們有雙重國籍,例如Henry James既是美國作家,又是英國作家。杜教授提到小泉八雲也有雙重身分,可惜筆者孤陋寡聞,只知道他在日本文學史可以找到,那他在另一國呢?所以,臺灣的有些作家,被影響論或被文本論剔除了,是不是都可以給他們雙重國籍,既是臺灣作家,又是中國作家,那又有何妨?

二、臺灣文學的語言問題:

  與會的聽眾有人問杜教授說:目前臺灣各大學臺灣文學系、所,到底教學的時候,使用哪種語言?
  這個問題杜教授沒有正面回答,卻舉一個例子,他說上次李喬來這裡演講的時候,使用Mandarin,就有人質問他,為什麼不用臺語。李喬用客家話講了約三分鐘,然後問那位先生說,你聽得懂我說的話嗎?那位先生聽得一頭霧水,於是李喬說,我說的也是臺灣話呀!
   臺灣的人口約兩千三百萬,河洛人佔一千六百多萬,客家人約佔五百多萬,其他是外省籍和原住民。固然河洛人佔大多數,講的是河洛話,就強迫其他族群也講河洛話,似乎沒有道理。
  在臺灣,政府採用的政策,是尊重各種族群的語言發展,由此可想而知,臺灣文學的教學,主要還是使用Mandarin這種通用的語言。
  與會的聽眾有人很感慨地說:日本文學有日本的文字,韓國文學有韓國的文字,只有臺灣文學沒有臺灣文字。
  當然這個問題是很多臺灣人所期望的,可說是臺灣人的夢,但杜教授笑著說,語言這個東西,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形成的。如果有人能用臺語寫出一本曠世之作,例如荷馬《史詩》之於希臘文,但丁《神曲》之於義大利文,莎士比亞戲劇之於英文,甚至於曹雪之於中文,那麼臺語就有人研究。
  杜教授又說明了一個事實,很多人都在讀唐詩,有一位學者在學術研討會上用唐音吟誦唐詩,卻沒有一個人聽得懂,一種沒有人聽得懂的語言,要強制人家去學,即使學會了,還是沒有用。
  筆者覺得臺語的問題相當複雜,由於政治因素,如何統一一種語言是一個問題,河洛人說河洛話是臺語,客家人說客家話是臺語,至於外省族群和原住民莫不以自己的語言尊稱為臺語,我們如何擺平呢?
  杜教授也說過,五百年,一千年之後,臺灣文學也許有它獨特的文字出現,但絕不會是兩、三年之內就可以形成的。
  其實筆者翻閱過拉丁美洲的文學,有用西班牙文的,也有用葡萄牙文的,難道墨西哥要創出墨西哥文字,阿根廷也要創出阿根廷文字,諸如此類,各國的文學才得以蓬勃發展嗎?阿根廷有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哥倫比亞有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他們都是用西班牙文書寫,顯然文學問題與文字問題,並不相屬。

三、臺灣被統一有沒有臺灣文學?

  這個問題當天杜教授並沒有花很多時間去討論,只是蜻蜓點水般地提一下問題,讓聽眾自己去思考,而聽眾好像心中也都有答案。筆者倒想起王建椎說過:沒有臺灣,那裡會有臺美人。同樣道理,如果借用這種邏輯,能不能說,沒有臺灣,那裡會有臺灣文學?
  不過細想起來,這個議題似乎有些爭議。
  筆者聽完了杜教授的演講,感觸良多。臺灣文學之終於能成為一門學問,頗令人興奮。但心裡又很擔憂,如果那些學者的研究方向沒有把穩,恐怕這些研究機構,又變成掛羊頭賣狗肉的攤子,到那時候,真要枉負臺灣人的期望。
  本文大約寫於2007年與2008年之間,未曾發表。最近有了自己的部落格,就從磁碟清倉清出來的,與讀者分享。





諾獎得主大文豪:
     海明威紀念館
     Key West, Florida

                                       張輝哲

  大文豪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 出生在美國伊利諾州因小説《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等著作而獲得1954年諾貝爾奬。
  《老人與海》曾改編拍成電影。臺灣在1950年代,有過人人爭看《老人與海》這本小説及電影的事。
  海明威曾任第一次大戰戰地記者,文體簡潔有力,創立「氷山理論」(iceberg theory)為寫作樹立典範。
  所謂「氷山理論」用海明威自已的話是這樣的:

  "If a writer of prose knows enough about what he is writing about he may omit things that he knows and the reader, if the writer is writing truly enough, will have a feeling of those things as strongly as though the writer had stated them. The dignity of movement of the iceberg is due to only 1/8 of it being above water. The writer who omits things because he does not know them only makes hollow places in his writing."

  Key West海明威曾經長久住過的地方,很多重要的寫作("A Farewell to Arms",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都在那裡完成。
  幾年前,我與太太趁去Caribbean cruise之便,提前到Miami租車前往Key West,實際體驗海明威早年在Key West居住及寫作的環境,並瞻仰這位廿世紀的文學巨人!
  海明威生前愛貓成癡。參觀故居時我們見到屋裡尚有他的「貓」繁衍出來的後代子孫,黑白大小總共四十一隻(他的愛貓不斷繁殖,不斷送養,總數經常保持在40-50隻之間)。書房裡的桌上擺着海明威生前用以寫作的打字機及幾頁打好的手稿。
  住屋旁邊有座海明威專用的游泳池,住屋的不遠處有一座燈塔,好像是專為他設置似的。
  海明威平常喜歡上街到一家叫"Sloppy Joe's"的餐館喝酒聊天。天黒後, 微醺的海明威只有靠燈塔的燈光辨別方向摸黒回家!
  "Sloppy Joe's" 201 Duval Street, Key West。海明威的名氣與光環,至今仍然門庭若市,生意鼎盛,已成為Key West觀光的景點。
  台灣有某位名小説家信奉海明威的「氷山理論」,寫作深受海明威的影響。

          (June 2010 於北美)

*************************************************************
契訶夫俄國小說家,熱愛文學,但本職是醫師。 每當有人稱讚他的文學作品時他總是謙虛地回答說:"我是醫生,但愛好文學醫學是我合法的妻子, 文學是我的情婦。"
**************************************************************
海明威生前的住所, 現為紀念館,詳細請看Web Site:

http://static.flickr.com/2233/1509178777_7bb9e73dae.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