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劍潭
陳垣三
從臺北車站去淡水,搭捷運經過劍潭的時候已經看不到潭水了,大樓林立,只看到圓山大飯店和救國團活動中心,再也看不到先人所描寫的那種景像。
《淡水廳志》:「劍潭,深數十丈,澄澈可鑑,潮長則南畔東流而北畔西,退則南畔西流而北畔東。」以前水深成潭狀,面積廣闊,漲潮退潮的現象非常壯觀,而且「每黑夜或風雨時,輒有紅光燭天,相傳底有荷蘭古劍,故氣上騰也。」這種特殊景致,叫做「劍潭夜光」。
因此民間有一個傳說,當年鄭成功帶領軍隊經過這個地方的時候,遇到惡龍興風作浪,他將寶劍擲向潭底,制服了惡龍,才使軍隊安然渡河。後人為了紀念這件事,就把這段河域叫做劍潭。
歷年來劍潭的奇景和劍潭的傳說成為詩人歌詠的對象,例如陳維英的
淡北八景:劍潭夜光
寶劍何年擲水中,
bor4 giam3 hor2 len2 dim3 sui4 diong1,
夜光高射斗牛紅。
ia6 gong1 gor1 sia6 dau4 qu2 hong3。
料想化龍潛已久,
liau6 sionn4 hua4 liong2 zng4 i1 giu4,
幾回燒尾欲騰空!
gui4 hue2 sio1 ve4 iok1 teng2 kong1!
---------------------------------------------------------------
注:
斗牛:斗指北斗星;牛指牽牛星。斗牛或牛斗意謂著滿天繁星的夜空。「夜光高射斗牛紅」這句話脫胎於王勃的藤王閣序中的「龍光射牛斗之墟」,亦即描寫劍潭夜光。
---------------------------------------------------------------
以及陳梅峰的
秋日遊劍潭
劍潭十丈瀉寒流,
giam3 tam2 sip1 dng6 sia3 han2 liu2,
衰柳蕭疏宿雨收,
suai1 liu4 siau1 so3 sok5 u4 siu1,
雁陳嘹天聲斷絕,
qan6 din2 liau2 ten1 seng1 duan6 zuat1,
漁燈逐浪影沈浮。
hi2 deng1 diok5 long6 iann4 dim2 pu2。
江山自古盤龍古,
gang1 san1 zu6 go4 puan2 liong2 gu6,
干櫓當年犯斗牛,
gan1 lo4 dong1 len2 huan6 dau1 qu2,
霸氣未銷豪聲減,
ba4 ki3 vi6 siau1 hor2 seng1 giam4,
哦詩空對水悠悠!
o3 si1 kong1 dui3 sui4 iu6 iu1!
大體上,這些詩句都逃不出鄭成功事業感興的模式,例如許嘉恩的詩也是如此。
劍潭懷古
如畫江山冷眼開,
ju2 hua6 gang1 san1 leng4 qan6 kai1,
一潭清影撲襟來。
it5 tam2 ceng1 iann4 pok5 gim1 lai2。
即今千載成虛夢,
zek5 gim1 cen1 zai3 seng2 hu1 vong6,
埋劍何堪問霸才。
vai2 qiam1 hor2 kam1 vun6 ba4 zai2。
劍潭屬於淡水廳古芝蘭一堡大直庄,鄰近的山從前叫做大直山,後來劍潭因劍得名,這座山就變成劍潭山,同時原有一座觀音寺,也改名叫做劍潭寺。相傳這座廟寺是在乾隆初年建造的,林占梅有一首詩是這樣描寫的:
遊劍潭寺
晚涼同散步,
vuan4 liang2 gang6 san4 bo6,
小徑入花坪。
siau3 geng3 lip1 hau1 pian3。
野草緣階綠,
ia1 cor4 en2 gai1 lek1,
巖松破壁生。
qiam2 siong2 por4 peK5 seng6。
鐘飄雲外響,
ziong1 piau1 hun6 qua6 hiong4,
泉咽澗中聲。
zuan2 en1 gan diong1 seng1。
日暮歸禪院,
lit1 vo6 gui1 siam2 inn6,
脩然俗慮清。
siu1 jen2 siok1 lu6 ceng1。
然而這首詩所描寫的劍潭寺,地點是在劍潭山的南麓,即現在臺北市圓山這邊,後來日本政府蓋了一座日本神社,強制這座古廟遷移到現在臺北市大直,改名叫做〈劍潭古寺〉。
臺灣古蹟的命運一直就是這樣。
前面的幾首詩是用讀音寫成的,有些字的發音例如水(sui4)、紅(hong2)、想(siong4)、龍(liong2)唸起來就跟語音的發音不同,我們再看另外兩首用語音寫的詩:
新庄對面是枋橋
sin1 zann1 dui4 ven6 si6 bang1 gior2,
劍潭對面犁頭鏢;
qiam4 tam2 dui4 ven6 le2 tau2 bior1;
咱嫂食飽著穿燒,
lan4 sor4 ziah1 ba4 diorh3 cng1 sior1,
咱哥照顧沒得時。
lan4 gor1 ziau3 go3 m1 dior1 si3。
巄峒對面双連坡,
long3 dong6 dui4 vin6 siang1 len2 po1,
大屯山尾向天池;
dua6 dun1 suann1 ve4 hiong4 ten1 di2;
為嫂刈吊恰慘死,
ui6 sor4 guah5 diok1 ka6 cam4 si4,
回返家中沒讀書。
hue2 dng4 ga1 diong1 ve6 tak1 zu1。
大屯山尾指的是大直,天池指的是劍潭。由前後兩首詩對照來看,黎頭鏢大概是在大直那邊,因為先民治水,有河的地方都設有犁頭鏢,所以那個地方,就以此為名,只是現在地名改了,犁頭鏢也毀了,犁頭鏢到底指的是那個地方已經無可考。
現在我們很難想像「大屯山尾向天池」那種景象,不過我們可以從郁永河的《裨海紀遊》裡看到臺北盆地,在康熙年間的實際面貌。
康熙33年(1694年)四月,臺北盆地發生了規模7級的大地震,部分地區發生5公尺的陷落,海水由關渡進入,淹沒盆地的西北部,形成一個大湖。
當年郁永河搭船由淡水港進入淡水河的時候,看見前方兩山夾峙,水道非常狹窄。進入甘答門(關渡)後,水域突然變為廣闊,散開像是一座大湖,水面遼闊,完全看不到湖水邊際,這就是史書所謂的「康熙臺北湖」。
但「康熙臺北湖」存在的時間並不長,隨著泥沙堆積,湖水逐漸排出盆地,終於又回復了盆地平原的面貌,不過留下來的殘餘部分,水域面積還是相當廣闊,占地約數千頃,早年社仔(葫蘆堵)、劍潭、大龍峒(大浪泵)三個地方有對渡碼頭,叫做「三腳渡」,從汐止到淡水河的出海口,就有數百艘舢船航行。
在劍潭築有「太古巢」的陳維英有《淡北八景》的詩流傳下來,其中是〈關渡分潮〉、〈屯山積雪〉、〈淡江吼濤〉、〈劍潭夜光〉、〈坌嶺吐霧〉、〈蘆洲泛月〉、〈峰寺灘音〉、〈戍臺夕陽〉,光從這八個標題看來,就形成了一幅很美的淡墨畫,可惜現在這些景色已經不見了。
記得小時候劍潭這個地方都是稻田,不過還有一彎清水在。可是基隆河漸漸地變窄,反而稻田也漸漸地減少了,變成了建築用地,因而樓房越來越多,接著臺北市政府將基隆河截彎取直,把小潭也填平了,從此劍潭只是地理上的一個名稱,所有的傳說和古蹟也隨著都市的發展,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
臺灣永遠是個沒有歷史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