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板橋查某水佮笑



板橋查某水佮笑


  新莊與江翠僅一水之隔,以前臺北橋還未興建的時候,學子到臺北唸書就得渡船過淡水河,從江翠走路到板橋,搭乘火車到萬華或臺北城內。
  新莊這個地方曾經是大溪的貨運轉運站,有過千帆林立的歷史記錄,由於河道淤淺,大帆船無法開進來,所以本來是「一府、二港、三新莊」,後來變成「一府、二港、三艋舺」,新莊的商業地位就被萬華所取代。
  新莊以前叫做興直堡,隸屬於淡水廳。據說當年江洋大盜蔡牽曾經來新莊洗劫過,因此街道故意彎成一條弓形,街頭街尾都有一座土地公廟。兩座廟的興建,類似瞭望台,長年有人日夜守望,遇有狀況,立刻警告全街。
  媽祖宮坐落在新莊街的中段,正對碼頭,江水浩蕩,景色頗為壯觀。
  然而到了我家搬到新莊的時候,淡水河的水量已經大不如前,只有遇到颱風,河水上漲,淹沒了兩岸新莊和江翠的低窪地區,河道變寬,我們不難想像當年淡水河的原來面貌。
  我非常喜歡新莊,小時候,新莊的居民不多,大部分的人口集中在新莊街這條街上,除了新莊街之外,旁邊有一條平行的白色水泥縱貫道路,再過去就是一片廣大的稻田。而在街尾有一座日本神社,入口處是一條白色碎石路,兩旁種有直聳的杉樹,以及豎立著整齊的石柱路燈。到了無月光的夜晚,微弱的燈光照耀著這片靜謐而黑暗的田野,螢火蟲滿天飛舞,一點一點,像是微小的星星在閃閃爍爍。
  在我的記憶中,新莊充滿了鄉村的風味。
  雖然那時的新莊比不上萬華,或大稻埕繁榮,但比起板橋來,還算是熱鬧。據上一輩的人說,縱貫鐵路本來是經由新莊直接通桃園,不過那時這裡住有豪紳,財大氣粗,怕火車經過會破壞風水,便向當局施壓,因此鐵路改道,轉了一個大彎,繞道萬華、板橋、鶯歌,再到桃園。
  作為一個商業中心的新莊,便從此更加衰落。
  小時候聽人家唸,

    火車火車吱吱叫(gi gi gioh3),
    十點五分到板橋,
    板橋查某水佮笑(sui4 ga6 cior3,
    ………

  我也跟著唸,卻不知道這首唸謠到底是在說什麼?後來長大了,離開了新莊,到臺北打拚,又遷居美國。到了老年每次想起故鄉,總會起到這首唸謠中說:「板橋查某水佮笑。」在我的記憶裡,新莊也有不少美女,外地少年家追女孩子追到新莊來的事情,時有所聞,那為什麼不是新莊查某水佮笑呢?
  我曾有一個奇想,也許這首唸謠是一個隱喻。顯示新莊在商業上的發展已經無法與板橋一較長短,因而對板橋發出一種豔羨的驚嘆!
  老新莊人都知道,板橋的林本源家族,是從新莊搬遷過去的,他們的來臺開基祖叫做林應寅,在乾隆31年(1766)從福建漳州府渡海來到臺灣,在新莊落腳,開設學館,以教授漢學營生。十六年後,即乾隆47年(1782),林平侯來台尋找父親,並且在鄰近米商鄭谷家中工作,老闆很欣賞這個年輕人,看他勤勞向學,於是送他千兩資金,幫助他另立門戶,做起生意來。
  林平侯自立商號之後,除了經營本行的米業以外,又將經營米業賺的錢,轉投資全臺的航運上,同時以航運之便,再與竹塹商人林紹賢合辦全臺鹽務,並經營樟腦業。
  這些事業在當時是頂賺錢的,林平侯累積了相當財富之後,也想出仕,於是捐錢買官,在嘉慶十一年(1806)分發至廣西省,擔任來賓縣知事,後補為桂林同知,兼管鹽、驛事務。廣西食鹽販賣原為大盤商所壟斷,隨意哄抬價格;早年他在台灣已有辦理鹽務的經驗,禁止鹽商囤積,杜絕了弊端,獲得了兩廣總督蔣攸銛的稱讚。往後他陸續擔任過南寧府知府、柳州知府很受上級長官,以及民間的肯定。嘉慶二十六年(1821),他結束了六年的官場生涯,以知府的官階退休回到台灣。
  當年漳州人、泉州人為了搶奪土地,經常有拚莊(bia4 zen1)的事件發生,所謂拚莊是莊與莊之間有摩擦,便集體械鬥,輸的一方下場很悽慘,「人掠厝拆(lang2 liah6 cu3 tiah4),雞仔鳥仔掠佮無半隻(gue1 a6 ziau4 a6 liah3 gah5 vor2 buann4 ziah5),」這是真實的事情,但當年的官員都是外地來的,「三年官,二年滿(mua4),」任期一到,就調走,根本無心治理當地發生的事情,一心只想撈錢,「有毛(mo1)食到棕簑(zang1 sui1),無毛食到秤錘(cin due),二腳的食到樓梯(lau6 tui1),四腳的食到桌櫃(dorh5 gui6),」罔顧老百姓的生命財產。
  新莊「拚莊」的事件相當頻仍,而且相當激烈。作為一個臺灣首富的林平侯,覺得新莊不是安居樂業之地,又看到河道日漸淤淺,大帆船進不來,便將產業經營遷移到大嵙崁。
  大嵙崁有一條大嵙崁溪,位於淡水河上游,腹地廣大,產業包括茶、米、樟腦,可以利用河運,把當地產物沿途經過鶯歌、新莊、淡水銷往北部;同時也可自北部載回日用雜貨,銷往今日關西、北埔、竹東等地區。
  道光四年(1824)林平侯的兒子林國華(商號本記)、林國芳(商號源記)開始在大嵙崁建築家屋,合稱為林本源,完成了赫赫有名的林家花園。
  大嵙崁就是現在的板橋,這麼龐大的產業往外移,難怪新莊從此一蹶不振,走向沒落之途。
  雖然新莊的命運如此,但我對這個地方卻情有獨鍾。最近看了臺灣竹枝詩(七字仔)有一首是描寫新莊和板橋,只是提到,著墨不多,卻讓我感到特別親切,收錄在這裡,與讀者共享。

    新庄對面是枋橋,劍潭對面犁頭鏢;
    咱嫂食飽著穿燒,咱哥照顧沒得時。

------------------------------------------------------

注:
  新庄:新莊
  枋橋:板橋
  劍潭:圓山的劍潭現在已被填平,蓋起高樓大廈來。
  犁頭鏢:此處應該指地名,並非治水用的十二黎頭鏢符的黎頭鏢。
  著穿燒(diorh3 cng1 sior1)要穿暖和。
  沒得時(m1 dior1 si3):正確的用法是不著時。

------------------------------------------------------

  今年(2012)初,我回臺灣,順便去新莊走一趟。新莊的開發,實在太快了,從前的稻田都不見了,到處高樓林立,交通也非常雜亂。我從臺北坐公車,過了淡水河,便繞來繞去,到了我覺得該下車的地方,已經不知身在何處了。我問附近的居民,竟然都說不知道新莊街在那裡?我逼不得已,只好在路旁招手,叫了一部計程車,才把我載到我想去的地方。
  現在新莊街他們叫做廟街。
  廟街有好幾座廟,大概因此而得名。我走進廟街,街道狹窄,像一條小巷,兩旁仍然是商店,到了傍晚,街道中央開始擺起攤位,人潮湧入,熱鬧滾滾。
  我在媽祖廟參拜,也回味一下年輕時候的觀感,裡面的格局似乎有些改變,例如十八羅漢、石碑,以及一些改建拆下來刻有名人的撰與書的石柱,都不知道移到什麼地方。我走出廟來,想看一下新莊碼頭,以及浩浩的淡水河,眼前卻被一道堤防橫隔著。我從水門走出去,碼頭的石階不見了,以前深不見底的河床,現在變成了陸地,有一條公路經過,車來車往,已經不是追思懷古的地方了。
  想起當年林平侯為了躲避泉州人和漳州人的械鬥,搬離新莊,但林家在新莊留有大片土地,由於承租問題,林國芳仍然捲入紛爭。最大的一次械鬥,是新莊的泉州人與板橋的漳州人火併,殺得大嵙崁溪的河水都染成紅色,最後由雙方的頭人出面調和,為了表示和好,林國芳建議由新莊的慈祐宮將媽祖分靈到板橋的慈惠宮祀奉,而且廟門相對,不忘父親的訓詞「飲水思源本(im4 zui4 su1 quan2 bun4)」。
  新莊的開發可說早於板橋,後來由於自然環境的變遷,和重大建設的問題,使兩個地方的發展形成不同的面貌,孰好孰壞,很難評斷,但以現代都市規劃的觀念來看,新莊確實比板橋落後了很多。
  我不曉得,現在住在新莊的居民,會不會再教小孩唸那首唸謠:

    火車火車吱吱叫(gi gi gioh3),
    十點五分到板橋,
    板橋查某水佮笑(sui4 ga6 zior3),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