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天烏烏 欲落雨〉
禁唱臺語歌曲的那段時期,我們還能聽到的歌謠只有〈天烏烏〉這首曲子,其歌詞如下:
天烏烏,欲落雨,
阿公夯鋤頭,欲掘芋,掘呀掘,掘到一尾旋鰡鼓,
阿嬤欲煮鹽,阿公欲煮泟,
兩個相拍弄破鼎,弄破鼎,咿喲嘿都真正趣味!
阿公欲煮鹽,阿嬤欲煮泟,兩個相拍弄破鼎,弄破鼎,
咿喲嘿都真正趣味!
但現在流的歌詞被改成〈天黑黑〉,把「欲」改成「要」,把「鹽」改成「鹹」;把「泟」成「淡」,照唱,但把歌詞拿起來對照,可以用一句話說,「睜著眼睛說瞎話。」然而唱的人唱得很高興,聽的人也聽得很高興,以前禁唱臺語歌,現在競唱假臺語歌。大家唱得很高興,而且深受感動。
注釋
2. 旋鰡鼓:泥鰍、河鰡、土鰍、胡溜、魚溜、雨溜
3. 胡適說:「古人說欲,今人說要,」臺灣人說「欲」,很少說「要」,這首歌謠「阿公欲掘芋,而不是阿公要掘芋,」這兩種寫法唸起來對台灣來說,感覺很不一樣。蘇軾的「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句話是「欲乘風歸去,」而不是「要乘風歸去,」就是一個例子。台語歌曲〈望春風〉裡,李臨秋這樣寫:「想欲郎君作尪婿,意愛在心內,」而不是「想要郎君作尪婿,意愛在心內,」當然後面這個句話的語法,不是臺是臺語。
4. 鹽與泟(zann4)是臺語特有的用語:
臺南有鹽(水鎮giam2zui4 dinn),也有汫水鎮。
鹽不唸(iam2而唸(giam2),臺語常用食物來形容味道,所以很多人不明這個道理,找不到相關的自,就用國語字來代替,鹽就變成鹹(giam2)。
汫這個字唸(zann4),有人寫成「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