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民謠〈天烏烏 欲落雨〉

 

民謠〈天烏烏 欲落雨〉

 

    禁唱臺語歌曲的那段時期,我們還能聽到的歌謠只有〈天烏烏〉這首曲子,其歌詞如下:

 

天烏烏,欲落雨,

阿公夯鋤頭,欲掘芋,掘呀掘,掘到一尾旋鰡鼓,

阿嬤欲煮鹽,阿公欲煮泟,

兩個相拍弄破鼎,弄破鼎,咿喲嘿都真正趣味!

 

阿公欲煮鹽,阿嬤欲煮泟,兩個相拍弄破鼎,弄破鼎,

咿喲嘿都真正趣味!

 

  但現在流的歌詞被改成〈天黑黑〉,把「欲」改成「要」,把「鹽」改成「鹹」;把「泟」成「淡」,照唱,但把歌詞拿起來對照,可以用一句話說,「睜著眼睛說瞎話。」然而唱的人唱得很高興,聽的人也聽得很高興,以前禁唱臺語歌,現在競唱假臺語歌。大家唱得很高興,而且深受感動。

 

注釋

 1. 夯:qia2)是舉起來,李白的「舉(ㄍㄨˋ;ku4)頭望明月,」應該寫成「夯(ㄍ一ㄚˇ;qia3)頭望明月,」才能唸得順口。

2. 旋鰡鼓:泥鰍、河鰡、土鰍、胡溜、魚溜、雨溜

3. 胡適說:「古人說欲,今人說要,」臺灣人說「欲」,很少說「要」,這首歌謠「阿公欲掘芋,而不是阿公要掘芋,」這兩種寫法唸起來對台灣來說,感覺很不一樣。蘇軾的「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句話是「欲乘風歸去,」而不是「要乘風歸去,」就是一個例子。台語歌曲〈望春風〉裡,李臨秋這樣寫:「想欲郎君作尪婿,意愛在心內,」而不是「想要郎君作尪婿,意愛在心內,」當然後面這個句話的語法,不是臺是臺語。

4. 與泟(zann4)是臺語特有的用語:

    臺南有鹽(水鎮giam2zui4 dinn),也有水鎮。

    鹽不唸(iam2而唸(giam2),臺語常用食物來形容味道,所以很多人不明這個道理,找不到相關的自,就用國語字來代替,鹽就變成鹹(giam2)。

    這個字唸(zann4),有人寫成「泟」。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民謠 落鼻祖

 



  

落鼻祖

 

    現在我們來看一首比較輕鬆的臺語歌謠〈落鼻祖〉,它的歌詞如下:

 

落鼻祖

白目眉

天頂摔落來

摔一咧無下顎。

 

  這首歌謠有好幾個版本,有的說是:「天頂跌下來,」有的說是:「天頂跋落來,」這裡採用的是「天頂摔落來。」

  還有一種寫法「從天上掉下來,」「從」臺語是位( ui1」「位天頂跋落來,」或「位天頂摔落來。」唸起來還順,但寫起來就怪怪的,臺語的語法簡潔有力,這是我們要要多唸民謠,才不會被國語污染。

  

注釋

 

1. 摔(ㄒㄧㄞˋ ;sia4

2. 跋(ㄅㄨㄚ;bua1

 

上面幾個字意義很接近,臺語「摔」比「跋」跌得比較重,摔會摔死,跋倒爬起來就好,除非意外,很少聽說跋死人。我們常說:「囝仔人走路,跋到,家己趴起來,跤頭搓搓就好了,」但是如果一個人從天頂摔落來,可就要紛身碎骨,,我們說:「摔死人!」

  摔與拍組成一個詞叫做「摔拍」,意思是讚美人做事乾淨俐落,不拖泥帶水很果斷。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民謠 〈火金姑〉

 



〈火金姑〉

 

火金姑

來食茶

茶燒燒

配芎蕉

芎蕉軟軟

配銀梔

銀梔也昧黑核

配林蒲

林蒲也昧定子

食了會落嘴齒

 

  

注釋:

 

1.  芎蕉(ㄍㄧㄥ ㄐㄧㄡ;qin gio),轉音成金蕉(ㄍㄧㄥm ㄐ ㄧ ㄡ;gim gio)香焦。

2. 銀梔(ㄍㄧㄣˊㄍㄧㄣˋ;qin3 qinn3)龍眼。

3. 核(hu4,;唸起音如臺語的「佛」字),不唸核子的(ㄏㄟˋ;he4)

芭樂 (ㄅㄚ ㄌㄚˋ;bah1 la4)臺語叫做林莆子(ㄋㄚ ㄅㄨˋㄚˋ;na bu4 a4)

4.定子(den3 zi4)成熟。

林蒲未成熟,整顆小小的,很硬,咬不動,吃起來很傷牙齒,牙齒會咬斷。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民謠烏鶖

 




民謠烏鶖

 

烏鶖咬奇勼

死雞仔肉

搵豆油

豆油捧个走

烏鶖嘛嘛哮

 

注釋

 

1.    (ㄍㄧㄡ;giu1):勼勼叫比喻聲音,我門說龜頭縮進去殼裡面叫做「勼入去」。

2.搵 (ㄨㄣˇ;un3)沾的意思。

3. 嘛嘛哮(ㄇㄚˋ ㄇㄚˋ ㄏㄠˋ;ma4 ma4 hau4